近日,经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批准,由合肥工业大学 SEG 学生分会牵头,联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 SEG 学生分会、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SEG 学生分会组成考察团,赴安徽、湖北等地开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床地质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团由来自10余个国家的30余位师生组成,在合肥工业大学周涛发教授、Noel White 教授、范裕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 David Cooke 教授、Lejun Zhang 副教授,以及肖鑫副教授等中外专家学者的带领下,深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庐枞、马鞍山、鄂东南等矿集区,对十多处金属矿床进行矿床地质观察、野外实践教学及成矿学研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全球知名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具有典型性,是国际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次考察路线纵贯鄂皖两省核心矿集区,从鄂东南矿集区大冶铁矿亚洲第一露天采坑、铜绿山铜矿 3000年古矿遗址,到铜陵矿集区的冬瓜山铜金矿、新桥硫铁矿,再到宁芜矿集区的和尚桥铁矿、凹山铁矿,集中展现了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典型特征,为中外师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野外研究样本。
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是全球矿床学领域两大权威学术组织之一,全球设有104 个学生分会,旨在促进全球矿床学专业学生与学术界、工业界及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本次联合考察为各国学生提供了近距离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宝贵机会,有效扩大了合肥工业大学SEG 学生分会的学术声誉,为学校拓宽国际学术合作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了奠定坚实基础。


(张文成/图、文,王锐琴/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