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施小清:裂隙介质多相渗流机理与模拟:孔隙尺度角度

时间:2024-10-25作者:马雷点击数:

报告人 施小清 教授 报告时间 2024年10月28日(周一)14:30
报告地点 资环学院纬地楼3楼报告厅

报告题目:裂隙介质多相渗流机理与模拟:孔隙尺度角度

报告时间20241028日(周一)14:30

报告地点:资环学院纬地楼3楼报告厅

施小清 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举办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

多相渗流是环境、能源等领域中重要的流体运动过程之一,涉及石油开采、二氧化碳封存、污染物迁移等。孔隙尺度下探讨流体界面稳定性和相应驱替模式转变是多相渗流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孔隙介质或侧重流速/粘度比对裂隙介质多相流驱替的影响,而对裂隙介质开度场非均质各向异性研究不足。基于自主研发的孔隙尺度裂隙多相流可视化技术,探讨了开度场各向异性对两相驱替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完善了粗糙裂隙两相驱替模式相图,基于横向孔隙填充事件的频率变化阐释了开度场各向异性对毛管力和粘性力间竞争的影响,以及驱替模式的转变。将各向异性因子At引入到描述两相不混溶驱替过程的Young-Laplace方程中,修正了预测粗糙裂隙中驱替模式转变的临界毛管数理论模型。进一步探讨了裂隙介质中两相驱替之后的残留过程。实验结果发现,受裂隙开度场非均质和流速的耦合影响下,水-NAPL驱替过程结束后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残留模式,包括连续神经节模式(CGP)、分布式液滴模式(DDP)、非液滴模式(NDP)和混合模式(MP)。数值模拟则阐释了孔隙尺度相应的NAPL残留机制。研究结果为裂隙介质中NAPL迁移-残留-溶解全过程的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简介

   施小清,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污染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旨在运用水文地球物理监测、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和多源数据同化等技术解决有机污染物多相迁移机制和场地精细刻画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GR-Solid EarthGeophys. Res. Lett.Water Resour. Res.J. Hydrol.Geophysics等国际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2 篇论文被评为Water Resour. Res.高下载论文和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入选前1% ESI高被引。曾任Geofluids专刊客座主编,Hydrogeology Journal副主编,现任《安全与环境工程》,《地质科技通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