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迹:
一、聚焦国家战略,打造产教融合示范课程
孙雪菲同志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和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载体,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育人体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 主持建设安徽省首批"AI+教育"示范课程
• 主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程
• 领衔获评安徽省教学创新团队
• 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一等奖(2025)、三等奖(2024)
• 入选科技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入选安徽省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
二、创新教学实践,破解工程教育难题
1. 理论与实践贯通,夯实治水人才能力根基
孙雪菲同志坚持以“科学溯源—工程集成”为主线,重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将污染机理、单元工艺和系统集成有机贯通。按照“基础原理—工艺耦合—系统优化—创新设计”四大模块构建递进知识体系,新增低碳技术、智慧水务等前沿内容,紧密对接产业最新发展,使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深度融合。
2.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能力跃迁与工程适应
基于真实性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企业案例、虚拟仿真和产业现场无缝衔接。帮助学生从理论分析、仿真验证到实际运行,深入理解工艺设计、运行调控及低碳目标之间的复杂关系。打破“纸面创新”与“现场调控”脱节的壁垒,提升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深化产教协同,构建多元融合资源生态
与多家环保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四真”实训平台(真实设备、真实水样、真实工艺、真实运行),打造了多类行业典型场景案例库,形成覆盖化工、印染、制药等行业的教学资源体系,有效解决了“实验室模拟水样高分、实际工业废水处理失败”的迁移难题。
三、育人成效显著,形成广泛示范效应
经过课程改革,课程学生一次性通过企业项目方案的比例显著提升,创新创业项目覆盖率超过60%,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竞赛奖项十余项。带领团队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多项。课程改革经验已在省内外多所高校推广,形成良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