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23-09-20作者:点击数:

合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代码:0830;获得时间:2018年。

二、学科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1987年设立,1998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环境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2002年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8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利用合肥工业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融合了地质学、地理学、给排水、化学、生物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已形成了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环境生态与污染修复、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学术研究基地,在区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地下水污染模拟与修复、工业园区水污染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以及环境纳米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成果突出。

本学科拥有安徽省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纳米矿物与污染控制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及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三、培养标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掌握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可在高等院校、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

较为全面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科研诚信、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各类环境科学现象和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

2、课程学习与知识结构

1)政治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知识。

2)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博士生在学期间一般应根据具体研究方向,修读应学习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通过学习,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所需的技能。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能力。

3)外语。博士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包括专业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良好的外语写作能力,能撰写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其他知识。博士生在学期间应根据需要学习选修课,包括跨一级学科或跨研究方向的课程。通过学习,能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较好的专业知识。

5)其它必修环节。博士生在学期间还应完成科学与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等相关培养环节。

3、学术素养与学术道德

1)崇尚科学精神。博士生应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崇尚科学精神;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研究,解决专业学术问题,推动学科专业发展,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

2)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博士生应具备系统专业基础知识、问题辨别能力、文献综述能力、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构成良好的综合科研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具备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规范。开展博士论文研究,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认知范围,推动专业发展和成果应用。博士生必须了解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对他人知识产权造成侵害。博士生必须学风端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4)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抵制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不良学风。

5)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虚报科研成果,自觉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滥造、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浮躁作风和功利行为。

6)树立法制观念,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

4、学术能力

1)系统综合能力。能够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集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多种手段,能够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分析与解决问题。

2)获取知识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学术问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专业前沿研究成果,熟悉专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等。

3)学术鉴别能力。博士生能够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判别研究过程的正确性,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判断。

4)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博士生应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或本人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等学术研究活动,通过学习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体系、科学研究手段、方法和实践技能,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从现有的客观事实中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科研主题,制定科研计划,开展各种科研工作,加强科研训练并通过科研考核,以能独立承担或协助承担完成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作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检验标志。

5)学术创新能力。博士生应具备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研发出新的方法或技术,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寻找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新的论证资料或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取得创新性成果。

6)学术交流能力。应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学术交流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能够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

7)其他能力。博士生也应具备多种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延展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熟练使用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研究工具,协助解决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良好的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合作等能力。

四、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科学(083001

本学科方向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原理与技术揭示环境中的物质,特别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运行规律及其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以期为应用综合措施保护环境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污染物环境过程、环境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环境分析化学与应用、物质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微生物与污染控制、水环境与水生态演变、环境与资源管理等。

2、环境工程(083002

本学科方向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特征分析,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方法对各类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以期防止、减轻直至消除污染,为环境工程实践与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场地污染控制与治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流域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

3、环境资源法律与政策(0830Z2

本学科方向以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法律理论、环境法专业知识、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各种法律工具,创造性地解决环境资源法律疑难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司法的理论与实践等。

五、学制及学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获批休学创业的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9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需修满硕士阶段学分(除必修环节外),进入博士阶段后另行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硕博期间总学分不少于4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 75 分,非学位课成绩不低于 60 分。课程考核合格和学分满足要求是毕业的基本要求,课程不合格或学分不达要求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六、课程地图

本着培养环境科学和工程相关教学、科研、管理和应用的专业高级人才的宗旨,确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恰当合理,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将学科基础性和发展的前沿性并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地图

       

A

B

C

D

E

F

G

课程名称

培养博士研究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培养博士研究生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专业技能

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技术工作能力

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综合研究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英语

 

 

 

 

 

小波分析

 

 

 

 

 

 

偏微分方程

 

 

 

 

 

 

环境调查与统计分析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

 

 

高等环境化学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系统研究方法

 

二外(日语、德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知识产权法

 

 

 

 

碳排放核算方法学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

 

 

空气污染物行为分析与研究

 

 

生态保护与修复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

 

 

现代环境功能材料

 

 

物理性污染高级控制技术

 

 

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

 

 

 

学术交流

 

 

 

实践环节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本专业主要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包括:

1)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有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和进展的能力。

2)具备环境样品采集、检测和数据分析能力。

3)具有系统分析、实验设计、开发、创新能力。

4)论文报告等撰写与汇报交流能力。

5)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包括生产、施工现场、设计等方面的科研活动,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掌握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的方案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能力。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培养目标

课程名称

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

样品采集、检测和数据分析能力

系统分析、实验设计、开发、创新能力

论文报告等撰写与汇报交流能力

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

 

 

高等环境化学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系统研究方法

 

国际环境法的新发展

 

 

能源法与应对气候变化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

空气污染物行为分析与研究

生态保护与修复

现代环境功能材料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防治工程

企业环保合规

 

 

生态补偿政策专题

 

 

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

 

学术交流

 

 

 

实践环节

 

 

 

 

九、课程设置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总学分不少于1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

类别

     

学时

学分

考核学期

考核性质

备注

考试

考查

 

 

 

 

学位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必修

英语

40

2

 

 

 

小波分析

32

2

 

 

 

选修一门

偏微分方程

32

2

 

 

 

环境调查与统计分析

32

2

 

 

 

专业学位课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

32

2

 

 

 

选修(不低于4学分)

高等环境化学

32

2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32

2

 

 

 

环境系统研究方法

32

2

 

 

 

国际环境法的新发展

32

2

 

 

 

能源法与应对气候变化

32

2

 

 

 

 

 

 

 

公共选修课

二外(日语、德语)

40

2

 

 

 

选修不少于一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6

1

 

 

 

知识产权保护

16

1

 

 

 

碳排放核算方法学

16

1

 

 

 

专业

选修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32

2

 

 

 

选修

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

32

2

 

 

 

空气污染物行为分析与研究

32

2

 

 

 

生态保护与修复

32

2

 

 

 

现代环境功能材料

32

2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

32

2

 

 

 

企业环保合规

32

2

 

 

 

生态补偿政策专题

32

2

 

 

 

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

 

1

 

 

 

计入

总学分

中期考核

 

1

 

 

 

学术交流

 

1

 

实践环节

 

2

 

 

十、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300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外文文献不少于30%),了解、学习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10000 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

博士研究生应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并在学院不少于3位博导参加的审查会上答辩通过后方准予开题。

3、学术交流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不少于10次学术交流活动,其中至少参加2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或全国性会议,并至少在正规场合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

4、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内容应包括文献阅读综述报告、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等。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且到正式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导师对中期考核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权。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5、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中要求的课程学习等任务,并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实行博士学位论文预审、校外专家盲审和预答辩制度,预审需2名博导审核通过方可送盲审,外审通过与否执行学校相关规定,外审和预答辩通过后方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流程、成绩评定和学位授予等按照我校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须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取得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下列学术成果(涉密学位论文者另行规定)之一,方可申请博士学位。

1)发表 JCR 二区及以上期刊论文1 篇。

2)发表 SCI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3篇,其中,发表 SCI 收录论文至少 1 篇。

3)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 1 项,或以前 3 位参加制订并获颁布国家标准(或排序前 5 位的国际标准)1 项;且发表 SCI 收录论文1 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2 篇。

4)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或省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前 5 位)或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前 3 位)1 项;且发表 SCI 收录论文1 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2 篇。

注:上述期刊论文不包括会议论文、综述性论文、摘要、增刊等。各类学术成果的个人与单位署名等,均应符合《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中的相应要求。在新刊物发表论文及其他未尽事宜由学位分委员会认定。

6、实践环节

1)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硕士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2)创新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是博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依托科研平台,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博士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参加各类竞赛和其他创新实践活动。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鼓励成立由导师负责,以博士点学科梯队为主体,或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指导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品德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基础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和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在学术方向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活动中,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发扬团队精神。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的培养环节考核工作。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点学科梯队成员,设组长一名。

2)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博士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3)博士生的培养应强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博士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博士生应自主完成各个培养环节。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备案。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及研究进展。

4)博士生可以申请学院或担任导师的助教岗位,以提高教学能力和积累教学经验。

5)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学术创新为主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复杂或前沿科技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瞄准国际水平,创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机制。论文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选题、开题报告、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

1、文献综述报告与选题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从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面向资源循环利用等经济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方向需,鼓励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科技开发项目相衔接,同时也鼓励博士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开创性选题工作。

2、开题报告

1)内容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的审核

开题报告的审核由学院或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组织实施。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聘请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凡开题报告未能提出创新点的,不予通过。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按通过、不通过二级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成绩。对不通过者允许半年内修改、补充,再次申请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4)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专家审议意见、结论需提交到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涉密的论文开题按《合肥工业大学涉密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3、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题目及开题报告经学院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对于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必要措施。

博士生的科研及其论文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

4、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次阶段性考核。

1)中期考核时间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进行,中期考核时间在开题报告时间至少6个月后进行。

2)中期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中期考核工作由学院或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组织实施。

博士生必须在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下一步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论文等内容。

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必须在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上提交。导师对该生的中期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对后续工作的估计。

中期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原开题报告专家论证小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和导师的评价,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结论可分为通过、不通过两档。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考核小组应提出整改方向,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如仍不合格,则应中断博士生培养。

4)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表可在教学管理系统上直接打印,存入本人培养工作袋,备案、存档。

5、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发现分析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编写格式》(GB7713-87)。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博士学位论文正文应不少于5万字。

6、学位论文预审、评议、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导师为博士学位论文审查责任人,经导师审查合格方可按照学校规定进入相应程序。博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十三、其他说明

1)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盲审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2)博士研究生应遵守的学术道德要求: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合肥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